3)第370章 以工代赈的落实_我从秦末开始长生不死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。

  在尚未正式选布具体情况时,灾民们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,低声进行着讨论。

  “今儿这是个什么情况啊,我来得比较迟,没见过这阵仗,老兄你晓得吗?”一个身披麻衣的黄脸汉子出声问询。

  他们村是有一小半被山洪给冲了,他属于幸运的那批人,房子建在小坡上,没有直接被水流卷走,但是也不敢继续待下去,于是背井离乡,来到了郡城,打算进城谋个差事,先渡过这段艰难的时日,等到天晴再返回家乡。

  只是没想到郡城直接关闭了城门,严格限制出入,他只能挤在城外破庙里,靠着身上的干粮熬日子。

  原本自己打算另谋出路,等小雨停歇,就动身回乡,看看水有没有退下。

  结果尚未动身,就有差役进到破庙当中,将他们尽数召集到此地。

  “不知道啊,我来这里有差不多半月了,也是头一回遇到今日这样的事情。”那人回话有气无力,像是多日没有进食。

  饥寒交迫这个词非常形象,现在他又饿又冷。

  两种痛苦叠加在一起,起到的效果绝非一加一等于二,而是成倍放大。

  而这在城外灾民中,属于普遍现象。

  要知道洪水来得迅猛突然,没有给人留下太多反应时间。

  于是他们到达郡城的时候,身上完全没有准备好充足物资,故而大部分人挨饿数日,连骂人的力气都不剩下,现在赶到这里来,主要是期待着官府可以分发粮食,给他们提供一顿饱饭。

  哪怕是死,也不想当饿死鬼。

  “行吧。”黄脸汉子无奈叹了口气,接着安慰对方,“应该会是好消息吧,上面兴师动众将我们喊来,不会什么都不做的。”

  虽然被官府拒绝在城外,但大汉普通百姓对于官方还是保持信任态度。

  “或许吧,反正不会有比现在更糟的情况了。”有气无力地回答完这一句话,那边就再没有了回应。

  人饿到一种地步,多说一个字都会觉得费劲。

  看着身边这人的可怜模样,黄脸汉子摸了摸怀中的干饼,犹豫片刻,最终没有拿出来给萍水相逢者分享。

  如果自己带出来的食物吃完,而洪灾又没有过去,恐怕也会落到和这人一样境地吧。

  在那样的情况下,会有人来怜悯自己吗?

  黄年汉子叹了口气。

  面对自然灾害,普通人来冲冠一怒都没有机会,他们完全无法抵御这样的风险。

  将期许的目光投向前方的差役。

  官方会做些什么吧?

  他们一定会做些什么的。

  ————

  以工代赈简称工赈,是一种通过让灾民参加工程建设获得救济的有偿赈灾办法,既能帮助灾民度荒,又发展了生产,一举两得。

  工赈盛行于现代,但是在我国历史上也不乏先例。

  查阅各类典籍,《晏子春秋》中有“齐景公之时,饥。晏子请为民发栗,公不许,当为之路寝之台,晏子令吏重其赁,远其兆,徐其日,而不趣。三年台成,而民振。故上悦乎游,民足乎食”的记载。

  但晏子采用工赈,属于齐景公拒绝直接赈济后的被迫之举,并非主动性的工赈。

  而我国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主动性工赈,则需要追溯到汉武帝时期,南方诸郡遭遇洪灾,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,尽可能地安置百姓,救下灾民无数。——《古代以工代赈思想及实践》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glo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