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391章 察举之必要_我从秦末开始长生不死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刘氏诸侯王在地方上过于庞大的势力,导致出现七国之乱。

  七国之乱的平定,则间接性地促成了军功派的兴起。

  军功派的领袖乃是周亚夫,与功臣派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。

  因此在景帝年间,走军功入仕才属于正途,察举的次数更是少得可怜。

  直到刘彻登基,无论是功臣派、诸侯王还是军功派,势力已经不复当初,而现在看似风生水起的外戚,实际上是依附于皇权存在,并不像前面的那几个派系一样,有着制衡皇权的实力与地位。

  外加大汉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,人口和户数几乎翻了一倍有余,再加上拆分诸侯国,故而新设了不少郡县。

  在这样的情况下,大量空缺的官位出现。

  刘彻想要任用一批能官干吏,而非仅仅填满地方上多出来的官位,那么察举制就成了不错的选择。

  “天下人才多若江中之鲫,陛下的求贤之心如同抛下去的饵料,让贤人愿意汇聚在一起,而采用察举制,则是将这些贤才全部‘捞’上岸,为陛下所用,为大汉所用。”陈洛采用类比来形容人才与察举之间的关系,声音缓慢。

  刘彻揉了揉下巴,陷入思索。

  他在思考察举制的优劣。

  现在自己手下确实缺少可用之才,无论哪个方面,感觉都差点意思。

  如果按照窦太后的想法,大汉继续采用黄老之术治国,那现在的配置完全足够,但自己未来想要开疆拓土,前方没有所向披靡的将军,后方粮草无以为继……那想要在战场上获得胜利,除非敌人同样烂得一塌糊涂。

  在和敌人比烂中获得胜利,虽说同样是一种胜利,但刘彻不喜欢。

  渐渐的,他开始考虑起如何推行起察举制。

  大概过了一刻钟,刘彻抬起头来,“想必伯玉思考这个问题挺长时间了吧?”

  顶层政治制度的设计,并非朝夕之功。

  每个小政策的变更,都极大可能影响到万千百姓。

  好比商鞅变法之时,由井田制变为土地私有制,看起来只是简简单单地更改了土地所有关系,实际上对当时的秦国百姓是极大的激励,耕战强国,有了统一天下的基础。

  至于陈洛提出来的察举制,看上去只是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,但契合地切中了当今大汉百姓心中的苦闷,这也是刘彻认为陈洛已经思考这个问题良久的原因。

  陈洛答道:“在下曾游历四方,结识了许多有识之士,才学、品行,皆上上之资,胜我远矣。

  只是我问询他们为何不入仕做官,造福百姓,这些人乃是无奈叹息。

  这样的事情遇到得多了,我便开始思考这究竟是什么原因。

  待到这次南下赈灾,于庐江见太守失德,我更是忧心。

  若地方上的官吏中干实事者少,虫豸、硕鼠者多,那陛下的推行善政,却被曲解成坏的意思,那么百姓亦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glo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